首页
当前位置:  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技术

从“钢铁比拼”到“硅片较量”看一个侦察连的“跨越之旅”

发布时间:2024-04-29 02:11:34 作者: bob登录新入口

  一盏灯光一如往常地照亮着“杨子荣英雄侦察连”的“数字研战室”。连长陈科成像往常一样,拿着周训练计划来到这里。听着几名训练骨干激烈的讨论,陈科成不禁想起这间“数字研战室”刚成立时的情景。

  几年前,连队经历数字化转型,侦察“敌情”要靠无人侦察机、装甲侦察车,判断“敌人”部署和动向要用机载和车载雷达、光电图像,获取和上报目标要通过目标定位系统和战术互联网……这让习惯于传统侦察手段的官兵一下子无所适从。

  如何尽快掌握新装备?如何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侦察模式?如何让官兵明白转型的重要性?这些问号的答案,成了陈科成这些年一直追寻的目标。

  然而,实战化的考验不会等问号被拉直再来临。面对演训场上一次次失利,陈科成心里明白,转型慢慢的变成了一道必答题,“数字化”短短三个字,意味着“一条绳子、一把刀”的传统侦察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  不久后,连队党支部决定成立“数字研战室”,复盘总结演训经验,探索创新精准抓训措施,同时建立官兵训练、装备性能、对手特点等多个数据库,以便官兵随时在这里掀起“头脑风暴”。

  “数字研战室”内,电子沙盘、3D态势图、战法创新库等一应俱全。此刻,下士邱鹏正在电子沙盘前为即将进行的任务做最后的准备;新兵柯志孔和几名战友利用模拟交战系统熟悉装备性能,并不时交流心得体会。这里,俨然成为连队官兵探索战斗力生成的“数字阵地”,同时也成了陈科成常到之处。

  “每次打开这扇门,都觉得打开了更多可能。”看着眼前的战友们,陈科成希望可以带领连队打开制胜未来的更多扇大门。

  “野战机场东侧发现‘敌’火炮阵地!迅速接收目标!”在夜视装备的加持下,观察员很快就发现了“猎物”的踪迹。话音未落,中部战区陆军某旅“杨子荣英雄侦察连”中士王钧颉立刻操作装备锁定目标。

  激光定位、编辑情报、上传数据……一连串操作后,一个新的蓝色队标开始在指挥所屏幕的地图上闪烁。

  “迅速撤离!”随着王钧颉一声令下,侦察车迅速遁入黑暗之中。不多时,王钧颉便接到目标被炮火覆盖的通知。

  “战场诡谲多变,我们要从始至终保持‘暗处思维’。”这是王钧颉常对侦察队员说的一句话。在他看来,侦察兵的战场就是一场明与暗的较量,谁先被发现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谁丧失了主动权。

  那年,连队参加实兵对抗演练,王钧颉带领小分队深入“敌”后完成第一阶段侦察任务,隐蔽休整待命。

  作为连队的侦察尖兵,王钧颉曾代表连队参加陆军侦察兵比武,并名列前茅;在多次演训中带领侦察分队直插“敌营”深处,成为决胜战场的关键一环……过往经历,让王钧颉信心十足。

  警戒力量足够远,隐蔽伪装也很好,一切似乎都在王钧颉的掌握之中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天还没亮,他们就接到“被敌发现”的通报。

  “究竟是哪里暴露了?”王钧颉百思不解,战后复盘揭晓了答案:原来,小分队早已被对手无人机锁定。

  “我们还在地上,没想到对手已经飞到了天上。”年轻战士的一句戏谑之言至今让王钧颉印象非常深刻。当时,许多官兵还没意识到无人机对未来作战的深刻影响。可是,对手已经把无人机熟练运用到演练中。那一刻,王钧颉突然想到了小说《三体》中的一句话:毁灭你,与你无关。不知不觉中,这俨然已经成了一场“降维打击”。

  “被戳到痛处,才能痛定思痛,避免再犯错。”通过演训场上的所见所闻,连长陈科成越来越明白,在实战化这个“放大镜”下,平日里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和短板都会被成倍放大。侦察队员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一种情况的出现,从根本上讲既是对新装备发展的了解程度不深,更是对未来战场的认知不明。

  演练复盘那天,陈科成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:“如果这是真正的战场,我们恐怕连反思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
  会议室内,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,大家都在等一个决定:连战术演练,新装备上不上?

  车还未停稳,上等兵任高林就嚷嚷了起来:“我见过这个家伙,在演练场上可没少让我们吃亏。”

  “你可别学程咬金,刚进了瓦岗寨就把排弩砸了。”连队技师、一级上士康良庆的一句话引得大家会心一笑。

  入伍15年,康良庆先后3次见证连队改革调整,经历了20多种武器装备更新升级,他深刻地感受到武器装备的革新给连队战斗力带来的变化。

  兴奋之余,康良庆率先登车,本想一睹为快,没想到却愣住了:车内的先进设备自己过去根本没见过,复杂的电子线路图更像是“天书”。

  新装备学习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,他们只能死记硬背,把程序步骤先记住,再一步一步往下走。

  爬过这个坡,又过那道坎。那段时间,学习室里经常是灯火通明,加班加点成了连队官兵常态。

  “像是回到了备战高考的时候,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。”说这话时,康良庆绝对想不到,仅仅2个月后,他们的“大考”就来了。

  两种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:一种认为新装备列装不久,性能操作还没有掌握全面,贸然上场恐怕会“关键时刻掉链子”;另一种则认为实战演练就是倒逼新装备战斗力生成的最佳方式,这种机会不能错过。

  “大家的争论,其实都是在探寻战斗力生成的方式。问题是现在我们还有得选,但如果战争明天打响,我们还有得选吗?”陈科成的话,让大家意识到,备战打仗不是一道选答题,而是一道必答题,只有将自己“逼上梁山”,才能破而后立。

  先期侦察阶段,康良庆带领的侦察小队使用新装备查获不少目标,但由于操作不娴熟、对装备性能掌握不全,目标回传后丢失不少,仅剩的目标中还有一半是“假目标”。

  面对难看的“成绩单”,陈科成给全连官兵吃下一颗定心丸:“宁要暴风骤雨中的‘良好’,不要风平浪静中的‘优秀’!”

  在接下来的侦察任务中,他们探索新的侦察方式,不断总结方法,练强了目标实时整合能力。

  就这样,在一次又一次“摔跟头”中,他们对新装备性能逐一进行了验证,连队也收获了一本“战味十足”的操作手册。

  “发现目标!”一次侦察任务中,袁政操控无人机成功发现“敌”阵地,正当他将位置信息进行回传时,屏幕画面却突然剧烈抖动起来。袁政迅速反应过来——他遭遇了“敌”方的电磁干扰。

  “当时多么希望自己就能呼叫火力支援。”袁政不经意间的一句话,让陈科成在连队掀起了一场“头脑风暴”。

  未来作战,情报实时获取只是初级目标,必须让侦察力量与打击单元默契配合,才能真正的完成“侦、控、打、评”链路循环。

  这让陈科成想起一个形象的比喻:给一位骑士一支自动步枪,如果他拿着这件武器上马,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,这样就不是转型。如果他躲在一棵树后,开始射击,这样做才是转型。

  对此,二级上士梁林同样深有体会。去年,该旅与某陆航旅携手开展实兵对抗演练,梁林和战友驾驶某新型侦察车与直升机体系联动,陆空携手高效锁定多组目标,引导炮兵火力实施精准打击。

  从“一条绳子、一把刀”到“一双翅膀、四个轮”,梁林明显感受到侦察兵的时代巨变。

  “要过‘火焰山’,须有‘芭蕉扇’。科技赋能倒逼着我们换脑筋、变观念。”指导员赵童说,去年连队秉持“转型先转脑,研训先研心”的理念,通过成立“学习小组”专攻精研、利用“军职教育”平台先学一步、选派技术骨干赴院校进修等方式,抓紧提升官兵信息化素养。

  一次周末,下士刘坤急匆匆地来到陈科成的房间,言语间流露出欣喜。跟随刘坤来到室外,陈科成发现一架无人机正准备起飞。

  令人意外的是,无人机的下方竟然加装了一把自动步枪。愣神间,无人机“嗡”一声腾空而起,随后便在空中进行各个方向的瞄准模拟。

  “虽然目前看起来比较粗糙,但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尝试。如果再给我们一些时间,一定能做得更好。”刘坤的言语中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。

  闻听此言,陈科成内心百感交集。他明白,在不知不觉中,转型的“酵母效应”慢慢的开始显现。

  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、跨域联合,人人都是通联全网的体系节点。连队官兵的转型尝试,恰恰验证了思维转型的不断加速。

  如今,陈科成能够真切地感觉到,他们已循着光亮找到了一扇扇制胜之门:“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,勇敢走过去,然后用力推开它们。”

  当今时代,世界瞬息万变,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习主席深刻指出:“改革创新、与时俱进,是人民军队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康庄大道,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,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。”

  2018年1月3日,习主席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部,强调要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,深入推动数字化部队建设管理和作战运用创新,聚力打造精锐作战力量。

  数字化的变革,不单单是一次技术创新与应用,更是一场思想的较量,它要求我们从过去的思维观念、利益格局中跳出来。只有强化变革紧迫感,凝聚变革共识,才能形成足够的动力。

  在变革初始,我们也有过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,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懂得,面对变化,只有勇于迎难而上并处理问题的人,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  作为陆军数字化建设的先行部队,近年来,我们始终紧盯未来作战需求,多次转战塞北戈壁,战风沙、斗酷暑,以实战化的氛围加速数字化战斗力生成的步伐。如今,数据取代钢铁,成为新质战斗力的核心要素,我们以新型坦克、装甲车等信息化装备为支撑,实现了战场信息获取更快、人装结合更佳、指挥控制更流畅等目标,在战场上的适应性与控制力成倍提升。

  回想起2018年1月3日那一幕,我至今依然心潮澎湃。那天,习主席在部队训练场向全军发布训令。当时我就站在距离主席台最近的第一排。聆听习主席训令后,我发动了合成营装甲集群“第一车”,开足马力直奔野外演兵场,展开跨昼夜强化训练。

  几年前,数字化装备初进营区,有过16种车型驾驶经验的我带头“吃螃蟹”。在摸索过程中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——数字化装备搬上了战车,万人千车融进了一张网,我只能重新当起了“小学生”。

  此后几年,我和战友开展任务式课题演练,住帐篷、打地铺、搞野炊,树立起实战实训的标杆榜样。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,一系列成绩取得突破——实弹射击距离超出限值,连射次数抵近性能边界,10余项战技术指标突破教材规定……

  “志不求易者成,事不避难者进。”入伍30年来,我见证了我军装备的发展变迁。从“钢铁比拼”到“硅片较量”,我们始终在挑战中前行。我相信,只有将挑战作为前进路上的磨刀石,才能练出更强的打仗本领。

  夜色渐浓,中部战区陆军某旅营院一片寂静。一盏灯光一如往常地照亮着“杨子荣英雄侦察连”的“数字研战室”。连长陈科成像往常一样,拿着周训练计划来到这里。听着几名训练骨干激烈的讨论,陈科成不禁想起这间“数字研战室”刚成立时的情景。几年前,连队经历数字化转型,侦察“敌情”要靠无人侦察机、装甲侦察车,判断“敌人”部署和动向要用机载和车载雷达、光电图像,获取和上报目标要通过目标定位系统和战术互联网……这让习惯于传统侦察手段的官兵一下子无所适从。

联系我们

bob官方手机网站平台app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滕经理

0519-88153518

18651950690

58622618@qq.com

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华山中路18号3号楼515室

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二维码